一位被诸山长老称作大菩萨的佛教居士
——记上海康健鑫立商业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培鑫先生
英国《星期天泰晤士报》记者,蒋明亮著:
自从佛教在东汉年间传入中原,就产生了居士这个特殊的阶层。他们不像出家僧尼,远离红尘,隐身泉林,不事生产,专门修行,而是居家学佛,入世经商,行善积德、修行证果,弘法利生。居士遍布各个阶层,包括有财富、有学识、有能力的人物,诸如富商巨贾、硕学鸿儒、能工巧匠。
张培鑫董事长就是这个居士群里的一员。一走进张董的办公室,有如进入方丈的禅房。墙上挂着高僧大德的字画,桌上供奉着如来和观音的塑像,更有出自名家之手的《般罗波罗密多心经》中堂书法悬挂在抬眼就能看见的位置。
交淡中得知,张培鑫先生出身武术世家,舅舅做过军统局长毛人凤的贴身保镖。他本人自幼酷爱武术,七岁就师从武术名家胡洪学,擅长西凉掌,搏击,摔跤和龙行剑术。曾任上海尚武武术协会会长。因为练武的原因,尽管张董已经五十有五,但面色红润,皮肤光滑,声如洪钟,步履矫健,比他的实际年龄至少年轻15岁。
但张董并不完全支持我的关于习武是身体健康的原因的归纳,他说,练武尽管也能强身健体,但健康的最好途径还是乐善好施。因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天然药厂,情绪好,生产好药;情绪坏制造出毒药。什么是好的情绪?好情绪就是不急不躁,心平气和。当你天天做好事,行善积德,心情就明净得如同碧蓝的天空,无所挂碍,无所畏惧。所谓“助人者最乐,行善者最美”就是这个意思。
张董是这样理解,也是这样行动的。他身在商界,却心向佛陀;所赚之利,或是捐助,或是义卖,悉数用来支持慈善事业。被他帮助过的有正在成长求学的少年儿童,也有陷入人生困境的残疾人士。尤其对上海徐汇弱智儿童学校的资助,凝注了张董的一片善心。他数十年如一日,为这所学校捐款,用自己的博爱为弱智儿童托起了一片蓝天。让不少弱智儿童提高了智力,掌握了生存技能,不再是社会和家庭的负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当被问之经商与向佛修行是否矛盾时,张董指出:不但没有矛盾,而且学佛是提高商德的最有效途径。因为佛陀在“八正道”中对在家修行的佛教徒提出过正命和正业的要求。所谓正命正业就是要有正当的职业过正当的生活,为人经商都要遵守诚信原则。缺乏宗教信仰的市场经济是没有诚信的诈骗经济。经商获取利润并不可耻,一要看来源是否正当,二要看钱花在什么地方,是花天酒地,纵情声色,还是赈灾济贫,利乐有情?
特别能体现张董的大爱无疆精神的行动是他几年如一日地积极参与了2010年11月的促进鉴真和尚二次回扬州省亲的活动。他认为,鉴真和尚是中日友好的伟大使者,实现鉴真和尚的回国探亲就是弘扬鉴真大师“献身、执著、拼搏、开拓、无私”的精神,就是促进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耸立在扬州蜀纲中锋上的名扬四海的千年古刹大明寺,是张董隔三差五光临的地方,他与能修方丈早就是莫逆之交。为了鉴真的第二次回国探亲,张董出钱出力,上下奔忙。张董说,看起来组织鉴真二次探亲活动与当下民众没有关系,其实,关系很大,因为鉴真不仅是佛教界的骄傲,也是民族的骄傲。让更多的人知道鉴真,就能鼓舞大家的奋斗精神,实现中国早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目标。在这期间,张董还向扬州大明寺捐赠赵朴初铜像,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大和尚率众高僧大德参加揭幕典礼。铜像坐落于大明寺鉴真纪念堂内。
张培鑫居士以大无私的仁爱之心、博爱之情,全身心的投入到佛教事业支持慈善活动,不求回报,不求名禄,以一颗真诚之心,默默地为弘扬中国佛学做着自己的努力。
大菩萨的好友常州南城寺方丈觉智和觉贤大和尚参加天宁寺方丈阔尘大和尚升座典礼。
推荐阅读:旗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