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源码与生态构建:工业软件在汽车中的协同共创模式
汽车产业迈向智能化、绿色化的关键阶段,工业软件正成为推动汽车研发、制造与管理全面升级的核心引擎。开放源码、国产替代、生态协同等关键词日益成为产业关注焦点。2025年7月10日,「开放源码与生态构建:工业软件在汽车中的协同共创模式」由励进展览(上海)有限公司(AMTS&AHTE 2025)与智博数字联合主办于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W2馆 成功启幕。论坛邀请到Autodesk、西门子、数设科技、鼎捷数智、华天软件、树根互联等企业的专家代表,围绕建模设计、仿真调试到数字孪生与智能制造等多个关键环节,深入探讨国产工业软件的发展方向、开放架构的优势以及跨企业协同创新的生态机制,共同推动汽车产业实现“软件定义制造”的新变革。
工业仿真与虚拟调试--提升汽车企业研发与制造运营效率
郭震 虚拟调试解决方案专家西门子Xcelerator
郭震先生展示了在面对设计变更频繁、跨部门协同低效、调试风险高压力的行业挑战,西门子提供覆盖“工厂-产线-设备”全层级数字孪生的核心解决方案。运用Plant Simulation优化工厂物流与仓储布局,验证产能瓶颈;通过Process Simulate精准仿真机器人产线节拍与运动路径;借助NX MCD实现机电一体化建模与运动验证;并整合S7-PLCSIM Advanced与SIMIT构建完整的自动化系统虚拟调试环境。该方案能在实体制造前完成多学科协同验证,显著降低试错成本。在实际案例中,某汽车零部件车间通过虚拟调试优化AGV配送策略,实现产线节拍提升14%、托盘用量减少30%、AGV需求降低50%。郭专家强调西门子工具链贯穿“销售展示-设计验证-虚拟调试-运维优化”全流程,助力车企平均缩短30%研发周期,前置化解风险,为“软件定义制造”提供关键技术引擎,加速汽车产业智能化进程。
从造型到智造:Autodesk驱动汽车产品创新设计全流程
刘雪冬 制造业资深技术顾问Autodesk
刘雪冬先生聚焦“AI驱动汽车全流程创新”,阐述了在应对可持续转型与制造效率的双重挑战,面对消费者环保需求攀升(70%关注可持续性)以及欧盟绿色协议等压力下,Autodesk以数字化工厂与创成式设计为核心,贯通“造型-制造-运维”全链路:通过Factory Design Utilities实现多专业协同设计,减少50%施工错误(如保时捷Taycan工厂保障多专业施工零碰撞);运用衍生式设计优化零部件,通用汽车座椅支架成功减重40%并提升强度,设计周期从2个月压缩至3天;结合AI与VR技术(如起亚全球VR协作平台),加速创新迭代。刘专家强调Autodesk技术矩阵覆盖金属增材、机器人集成等场景,助力车企在“轻量化设计-低碳生产-智能工厂”领域突破,为行业提供从虚拟验证到实体制造的一体化创新引擎。
工业软件开发新模式:数据驱动与二级无代码开发
牟全臣 总经理、博士苏州数设科技有限公司
牟全臣先生提出“工业软件二级无代码开发”新模式,直击定制化工业软件架构混乱、开发低效的行业痛点。通过独创的IML工业模型语言构建三维四层统一模型(系统/对象/参数/数据层),实现工业域问题向数学域多维数组的转化,再经INSOFWORKS框架解析为软件域可执行逻辑,形成模型驱动的开发闭环。该模式首创“二级无代码”路径:一级基于IML语言完成数据结构与业务逻辑建模(替代传统编码),二级通过可视化界面配置工具生成操作界面(如机器人弯管机离线编程系统)。其核心价值在于显性化开发过程——客户、工程师与领域专家可协同参与模型定义,结合模块化算法库与流程库,大幅提升定制软件开发效率及可扩展性。牟博士提到数设科技凭借十余年技术沉淀,已形成“模型引擎MMERINEL+开发框架INSOFWORKS”体系,支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核心场景,助力企业沉淀工业知识,实现“让工业人主导软件开发”的敏捷转型。
AI赋能,智造引擎:驱动汽车工业高效运营新范式
季磊 上海事业处大客户总监鼎捷数智股份有限公司
季磊先生提出鼎捷数智以“AI赋能汽车工业高效运营”为核心,依托鼎捷雅典娜平台构建“算力-模型-应用”三层架构,通过领域大模型与垂直场景知识库驱动业务变革,鼎捷数智的AI价值主张聚焦业务强相关、数据高可靠及沉浸无感化三重优势。在研发场景推出“文生设计”方案,如ChatCAD工具将图纸生成周期从1小时压缩至3分钟;供应链场景以生成式AI实现物料智能跟催与AI自动生单(采购单/收货单),优化寻源效率;分析场景基于自研TipBiu BI工具实现数据智能分析闭环,将数据获取耗时降低70%;售后场景构建“更懂车的GPT”引擎,结合车联网数据实现故障自主诊断,客户满意度提升至95%+。鼎捷数智以“AI打点→铺面→深化”三阶段路径,助力车企从数字基建迈向智能决策,为行业提供全链路AI升级范式。
国产工业软件助推中国智造
施启乐 产品总监 华天软件
施启乐先生展示了华天软件以自主三维CAD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全链路解决方案,重点推出云原生平台CrownCAD——作为国内首个完全自主的云CAD系统,攻克三维几何建模引擎DGM与几何约束求解器DCS两大“卡脖子”技术(对标Parasolid/ACIS),支持超万级曲面复杂零件设计及GB工程图全自动生成,实现历史数据无缝迁移(兼容CATIA/UG等12+主流格式)。在轻量化领域,SView工具覆盖40+格式解析,通过Web端/移动端多终端协同,解决制造业全链条可视化痛点:设计评审环节支持装配动画验证(APV),车间环节用PAD替代图纸降低60%纸质文档(如某船厂案例),营销环节赋能3D交互式产品展示(如西门子电商平台)。一体化PLM/MOM体系构建四级演进路径:从基础PDM管理(蜂巢传动国产化替代)到基于MBSE的全生命周期模型管理(PLMM),结合结构化工艺系统(奇瑞汽车CAPP减少40%工艺设计时间)与智能制造管理平台(三一重工MOM提升40%产能利用率)。华天软件凭借30年技术沉淀,以“三维内核+轻量化+全流程管理”闭环,助推汽车、航天等领域实现研发到生产的自主可控升级。
开放工业底座:赋能汽车零部件企业数字化运营
丁海彬 咨询专家/架构师树根互联股份有限公司
丁海彬先生介绍到树根互联“数字化运营”重塑汽车零部件企业管理范式,以“看-管-控”三层体系实现数据驱动闭环转型。依托根云平台实现全链路数据透明化(“看”),纵向贯通经营指标至现场级颗粒数据,远东电缆案例数据利用率达80%;基于北极星指标逐层拆解责任(“管”),三一商车将“装配缺料率”分解9项子指标,结合精益管理循环推动绩效对话闭环,万向集团实现跨5工厂3层级指标联动;通过AI+工业视觉智能干预业务流程(“控”),星宇车灯质检SOP合规监测使漏检行为减少90%,后电机分装工序AI监管提升质量发生率30%。三大场景覆盖生产制造(远东电缆效率提升10%)、企业经营(三一商车缺料根因分析效率翻倍)、工业现场(万向集团损失工时降15%),以“业务在线→数据下钻→任务闭环→预测优化”四步法构建韧性运营体系。
柔性制造新引擎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技术交流会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高速发展,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正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工业现场,成为驱动制造业柔性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引擎。在汽车产业智能制造升级的背景下,如何将“人形+智能”深度融入总装、检测、搬运等关键环节,已成为行业探索的前沿议题。2025年7月11日,「柔性制造新引擎: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技术交流会」由励进展览(上海)有限公司(AMTS&AHTE 2025)与智博数字联合主办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W2馆 成功启幕。论坛邀请到灵巧智能、泰科电子、仙工智能、中科新松、跨维智能、越疆科技等企业的专家代表,围绕人形机器人结构创新,具身智能实战应用,灵巧手与触觉感知突破等热点议题,展示新技术的产业落地成果,探讨未来工厂的柔性协作新范式,共同开启智能制造与人形智能体深度融合的新篇章。
灵巧智能赋予机器人“人类”的手
△浙江灵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业务拓展总监 范祥如
范祥如先生介绍到人手作为“第二大脑”拥有21个自由度及复杂生物结构,是机器人实现灵巧操作的核心挑战。灵巧智能以“创造具通用灵巧操作能力的机器人”为使命,提出“生物特性解码-工程参数转化-智能系统闭环”研发范式,突破灵巧性与工程化矛盾。DexHand系列产品矩阵覆盖多元场景:三指DexHand021 S以轻量化(0.62kg)、工业级可靠性和开源生态降低用户门槛;五指DexHand021 Pro集成腕手协同与全掌感知,实现0.1N级微力控制;DexCap数采系统通过1000Hz高频反馈构建动作数据集,驱动具身智能进化。范总指出,单纯追求高自由度并非关键,而需通过仿生设计平衡操作效能与成本,使人形机器人真正成为“皇冠上的明珠”,推动人机共融愿景落地。
泰科连接器助力机器人柔性化生产
△泰科电子 机器人行业负责人 涂国娇
涂国娇女士阐释精密连接技术如何驱动工业机器人迭代:依托全球100+工厂及6000+自用机器人验证经验,提供覆盖工业六轴机器人、协作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及AGV/AMR的全场景解决方案。泰科电子针对工业机器人本体推出M23混合连接器(30A动力+信号集成/IP67防护)、D1000 Slim超薄连接器(节省70%空间)及MiniIO以太网接口(抗100N拉力);协作机器人领域首创模块化地板线方案,分三级满足20A至30A+电力与数据传输需求(H3A紧凑型/M23混合型/模块化高功率型);为AGV/AMR定制高插拔充电连接器(3万次寿命/±0.5mm浮动设计)及直流接触器(1000VDC分断);人形机器人领域突破关节模组空间限制,采用Multibeam XLE电源连接器(载流43A提升40%)与Type C带锁扣相机接口,以“精密连接+高可靠性”赋能机器人柔性进化。
仙工智能 让智能机器人没有门槛
△上海仙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分公司大客户总监 张高航
张高航先生阐述到仙工智能聚焦破解智能机器人落地三大核心痛点:依托"一脑一链"技术架构,以SRC系列控制器为"脑"(覆盖SRC-1000至SRC-5000六款产品,满足性价比/算力/安全差异化需求),整合生态链120+组件及100+车型为"链",实现"快速造车";通过星云平台实现AMR在线定制(九步完成功能选择-参数配置-生产交付),破解"获得难";借软件矩阵(RDS统一调度系统、M4智能物流管理平台、Meta数字孪生工具)打通客户业务系统,解决"使用难"。典型案例:①汽车动力总成方案定制AMR顶升参数并采用导航雷达精准定位;②底盘零件产线通过BIGS缓存系统协调工序产能波动,创新错车算法优化空间效率;③轮胎厂实现多机型混合调度及深度相机自适应托盘识别。张总重点提到仙工智能提出具身智能双落地方向——以智能算法激活传统叉车,或以成熟规控技术驱动人形/四足机器人进化,推动"零门槛智能机器人"愿景。
智能机器人在未来工厂的应用探索和畅想
△中科新松有限公司 华东区域总监 姚志强
姚志强先生介绍到多可机器人聚焦工业场景智能化升级,以协作机器人技术为核心推动汽车制造革新。GCR系列协作机器人(负载3-30kg/臂展618-2000mm)通过CE、SEMI S2及防爆认证,独家关节操作系统优化国产芯片算力,实现低延迟高精度控制。在汽车领域深度落地:焊装车间采用GCR12-1300完成车身涂胶(胶宽精度±1mm),替代2名工人并提升质量;总装车间通过GCR20-1400集成3D扫描仪实现宝马密封条0.1mm级检测;创新开发双臂具身智能抓取站,融合多模态大模型理解语音指令,结合力控传感器完成复杂抓取任务。推出三大AI助手——智能问答助手加速知识检索、脚本助手一键生成机器人程序、故障排查助手自动分析日志,大幅降低使用门槛。姚总提到多可机器人同步布局工业具身智能,以“大模型任务规划+元技能库+Sim to Real范式”构建技术闭环,覆盖焊接、码垛、喷涂等工艺,服务华晨宝马、中国重汽等头部客户,践行“未来智造最佳伙伴”定位。
以具身智能智慧“双眼”赋能汽车智造
△跨维(深圳)智能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行业线负责人 丁鹏鹏
丁鹏鹏先生介绍到跨维智能以Sim2Real技术为核心推动具身智能规模化落地,自研DexVerse™引擎实现零标注训练,攻克强光、透明件、高反光等工业难题。跨维智能的3D视觉产品矩阵覆盖全场景:DexSense传感器含独家双目立体相机(KINGFISHER系列适应户外阳光),PickWiz软件实现"零代码"5分钟视觉配置;DexVerse™引擎仅需CAD生成合成数据,达成99.9%抓取成功率。汽车领域深度应用:螺母焊识别(精度<0.5mm)、大型钣金件上下料(抗反光干扰)、卡车换电(双目相机6s精准定位电池)、新能源电芯搬运(±0.5mm轻柔抓取)等案例验证技术实效,通过预模拟环境变化提升系统稳定性,柔性换产兼容多型号工件。丁总介绍到跨维智能已落地于30+行业1000+项目,以"成像-算法-软件"三维优势赋能汽车智造升级。
“手脑协同”新范式:汽车总装场景的具身智能实践与突破
△深圳市越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章坤军
章坤军先生阐述协作机器人向具身智能的进化路径:越疆科技作为全球第二大协作机器人企业,依托全技术链自研能力(613项专利)推出4大系列30+款产品,独创非接触式电子皮肤(15cm碰前检测/0.1s急停响应)及绝对定位精度0.2mm的DH补偿算法,通过PLd Cat3安全认证。越疆科技创新应用覆盖三大场景:①移动复合机器人实现晶圆搬运、配电巡检;②柔性工作站破解离散制造难题,支持设备复用与快速换线;③汽车领域突破BTB排线精密组装。同时,章总介绍到越疆科技在具身智能领域全球首发X-Trainer机器人,结合多模态感知模型与SimToReal虚拟迁移平台,落地ROM-1垂直技能模型(线束插拔、零部件抓取),并推出首款"灵巧操作+直膝行走"人形机器人。越疆科技以"AI+机器人"技术缩短场景距离,赋能工业制造(23.24%年增长率)、商业服务及家庭场景,开启千亿美元蓝海市场。
AI&机器人技术赋能智能制造与低碳制造应用
随着“智能制造”与“绿色低碳”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双引擎,AI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加速推进制造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2025年7月11日,「AI&机器人技术赋能智能制造与低碳制造深度融合」由励进展览(上海)有限公司(AMTS&AHTE 2025)与智博数字联合主办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E2馆 成功启幕。论坛邀请到奥普特、湾测技术、图尔克、遨博智能、大寰机器人、华沿机器人等企业的专家代表,围绕具身智能、大模型、智能安全、视觉感知等热点话题,分享前沿技术与落地实践,探索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制造新范式,共同推动智能化与绿色化的双轮驱动落地。
AI视觉&传感 在汽车总装中的应用场景
△广东奥普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D相机事业部高级产品经理 刘国栋
刘国栋先生介绍到奥普特作为自动化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展示了以2.5D-3D全场景检测为核心的工业视觉解决方案。技术层面首创独家光度相位系统,融合相位偏折与光度立体技术,攻克强反光/透明物体检测难题;线激光器重复精度达0.7μm,结构光相机Z向重复精度突破0.1μm,HDR技术提升材质兼容性40%。产品覆盖线激光(LPF2标准系列/LPH2高端系列)、投影结构光(FPB1双投影系列)、散斑结构光及TOF相机七大品类,配套Smart3零代码算法平台实现软硬件无缝集成。刘经理提到,行业应用中:2.5D技术实现手机背板0.1mm级划痕检测与盲文卡片识别,消除背景干扰;线阵扫描+深度学习完成软包电池±0.03mm精度外观检测;3D方案在锂电领域突破焊道缺陷极限,多相机组合实现凹坑/虚焊0.01%漏检率,顶盖满焊检测过杀率仅0.03%;半导体芯片引脚检测达0.1μm级精度;攻克透明胶水成像难题,耳机内部胶水体积测量误差<1.47%,手机边框点胶引导良率达99.8%。物流领域,双目散斑相机支持4米视野物料抓取,TOF技术实现AGV动态避障。目前,奥普特的产品技术已落地2000+案例,服务3C、锂电、半导体等30余行业,为比亚迪、宁德时代等500强企业提供高定制化服务,月产能10000套,5000+定制经验保障快速交付,持续引领机器视觉精密检测革新。
AI加持x标准护航:工业安全智造一站式解决方案
△深圳市湾测技术有限公司 行业安全专家兼渠道拓展总监 朱辰杰
朱辰杰先生介绍到湾测技术作为国产高端传感器“专精特新”企业,累计服务500+客户,出货量超100万套,深耕3C电子、新能源、汽车等20+行业,为宁德时代、比亚迪、大族激光等头部企业提供全系列传感器产品及机械安全服务。重磅新品国产首款AI立体安全传感器LT系列,搭载人物分离算法,通过TÜV认证(ISO13849 PLe),支持OSSD+点云双输出,黑灯环境下精准防护,成功应用于东风日产焊装车间人员防侵入、机器人码垛工作站电子围栏等场景;四级无盲区安全光栅SG-P系列获国产唯一完整UL/SIL3认证,Muting功能实现“人货分离”,保障车企传输线入料口安全;电磁力安全门锁DSP系列锁定力达560N,RFID芯片防破解,为机器人工作站围栏门提供级联防护。安全服务层面,湾测联合全国机械安全标委会及TÜV等机构,构建国内唯一全认证标准体系,为奥托立夫提供风险评估及安全回路认证,助其设备符合国际标准;为大众新工厂提供FAT/SAT设备安全验收服务,确保100%合规。通过“产品+服务+标准”三维能力,湾测已赋能汽车、锂电、半导体等领域客户达成零事故生产,推动工业安全向智能化、标准化跃升。
图尔克现场分布式解决方案在汽车行业的应用
△图尔克(天津)传感器有限公司 高级产品经理 只凯
只凯先生介绍到,图尔克以“现场分布式解决方案”为核心,推动工业自动化向模块化、高效化升级。图尔克的分布式远程IO系统(BL20/BL67/TBxx系列)支持多以太网协议自动切换(Profinet/EtherNet/IP/Modbus TCP),独创BEEP背板拓展技术单IP管理32节点,刷新速率低至9ms;ARGEE现场逻辑控制技术实现无PLC简易编程,提升系统可靠性。IP67防护故障安全模块创新融合常规IO与安全IO,支持独立SIL3级安全控制(TBPN-L系列),无需安全PLC即可构建机器人工作站急停防护系统,节省30%成本。现场以太网交换机TBEN系列突破传统机柜限制,IP69K防护兼容-40~70℃严苛环境,千兆骨干网+8百兆接口满足Profinet/EtherNet/IP等多协议,管理型支持RSTP环网/VLAN隔离,非管理型即插即用,二区防爆认证成功应用于锂电涂布车间、化工反应釜等场景。分布式电源PSU67系列实现220/380V转24VDC现场直供,28VDC宽压输出搭配IO-Link状态监控,独立电子保险防护,15A大电流解决百米电缆压降难题,已在多家汽车厂替代传统柜内电源。只经理提到图尔克通过“远程IO+安全控制+工业网络+分布式电源”全链路创新,已帮助客户缩短40%安装周期,降低25%布线成本,从组件供应商转型为数字自动化解决方案领导者。
协作机器人在智能制造领域创新应用
△遨博(北京)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公司总经理 刘红姣
刘红姣女士介绍到作为全球协作机器人市场头部企业,遨博智能凭借自主可控的ARCS机器人操作系统和ARAL算法库,构建了涵盖工业、医疗、农业、教育等多领域的全栈式产品矩阵。其核心产品包括iH、iS、S商用系列协作机器人及复合机器人,具备高精度(重复定位精度达±0.02mm)、高柔性(支持小批量多品种生产)、本质安全(通过PL=d/CAT3认证)等优势,已批量应用于汽车涂胶锁付、新能源电池模组装配、3C电子检测、医疗手术辅助等场景,累计销量突破35000台,覆盖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遨博智能牵头制定3项国家标准,承担21项国家级重点研发项目,并获“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等荣誉。通过深化产教融合,遨博联合高校成立“人民健康系统工程实验室”,推动职业技能标准制定,赋能产业人才培养。刘总提到,未来,遨博智能将持续聚焦人机协作技术创新,以“智能改变世界,协作成就未来”为使命,加速机器人技术在全球智能制造与生活服务领域的规模化落地。
触觉智能新纪元,仿生灵巧手的技术沿革与未来蓝图
△深圳市大寰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新产品总经理 王柏棠
王柏棠先生分享到大寰机器人(DH-ROBOTICS)是模块化智能执行器专业供应商,其灵巧手研究始于2003年,首席科学家戴建生院士在机构学与机器人学领域成就卓越,获多项国际大奖。大寰机器人团队发明世界首款带“活动手掌”的仿人灵巧手,可实现复杂人手动作,已发展到第四代,热销产品DH-5-6具备11个自由度、6个主动自由度,多点触觉传感,寿命达百万次,能完成精准抓取等操作。大寰机器人的灵巧手有工业级核心部件、完整解决方案和供应链成本效益优势,采用自主研发平台,可高度定制优化。在应用方面,消费级和工业级均有涉及,如在赛事中为马拉松选手递饮品,展现出高稳定性和适应性。此外,王总提到大寰机器人还提供DH-3、AG-160-95、PGC-140-50等伺服电动夹爪,具备高精度控制、灵活性强、快速响应等优势,核心部件和生产工艺先进,未来将持续发力,提升制造业柔性与智能,成为全球运动执行器领导者。
AI视觉+协作机器人在汽车行业应用
△广东华沿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 商务总监 姚大伟
姚大伟先生重点介绍到华沿机器人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及专精特新小巨人,以“用机器人技术为人类服务”为使命,业务遍及全球100+国家和地区。依托佛山年产能30000台的智能制造基地,凭借100%自主可控的核心零部件技术,实现±0.02mm超高重复定位精度与±0.5mm行业领先轨迹精度,创新推出IP66/ISO5高防护等级及国家防爆认证(NEPSI)技术,确保在易燃易爆环境安全作业;独创双关节模组设计突破±360°运动极限,结合1000Hz实时通讯与电磁抱闸零位移锁定技术,构建技术壁垒。产品矩阵覆盖3-35kg全场景需求,包含Elfin基础系列、AI视觉力控一体化的Elfin-Pro系列、35kg大负载S系列、防爆型Elfin-Ex及STAR复合机器人。姚总提到华沿在汽车制造领域,协作机器人成功应用于底盘检测、白车身打磨等高精度场景;在医疗健康领域,于1.7㎡极限空间实现日处理2300份试剂的全自动检测,效率达人工5倍;3C电子行业通过多机协同完成激光切割上下料,提升柔性制造能力。华沿机器人未来将以“立时代前沿,登科技之巅”为愿景,持续推动工业自动化升级。
活动精彩瞬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