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湖南湘乡的一位八旬老人陈俊清通过一种特别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立法建议:他将自己的想法写在了一个烟盒上,并将其提交给了地方立法机关。令人惊讶的是,这一看似简单的建议,竟然被采纳并最终写入了地方食品安全条例中。这一事件不仅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关注,也成为了中国民主实践中的一段生动插曲。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民众对法律的理解较为有限,甚至存在一些误解,认为“立法”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是与自己无关的领域。面对法律的制定与修订机会,部分公众常常因不知如何参与而选择放弃。然而,事实上,普通群众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到立法过程中。除了可以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反映意见,还可以参与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参加立法听证会等。陈俊清用烟盒写建议的举动,恰恰是对这些渠道的生动运用,也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心,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为法律的完善贡献智慧。
这起事件让我们看到,“小建议”往往来自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与真实体验。它们看似微不足道,却能为“大法规”添砖加瓦。陈俊清的建议便是最好的证明。在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公民不仅有权利享受民主,更有责任通过参与表达自己的诉求。民主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一个具体的制度保障过程,它体现在每一位公民的行动中。在这个意义上,每个公民手中的“烟盒”,都可以成为书写中国民主故事的载体。
而这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参政议政不仅仅是代表委员的专属权利。在陈俊清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立法是法治的基础,良法是善治的前提”。立法机关倾听民声、了解民意,采纳群众的意见,是开门立法的基本要求。无论是来自权威人物还是普通群众,只要是合理且有效的建议,都应该得到认真对待与采纳。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通过陈俊清的例子,我们看到了这一理念在实际中的生动体现。
不仅仅是湖南省,其他一些省份也开始探索类似的立法参与方式。这种做法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打开立法的大门,让公众的声音更容易传达给决策者,从而使法律法规能够更好地回应民众的关切,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这一过程,法律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抽象存在,而是与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成为人们共同建设社会的工具。
总而言之,陈俊清用烟盒写建议并被采纳的事件,深刻反映了中国立法过程中的民主精神和开放态度。它展示了在民主制度下,每个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到国家治理中,不论是通过烟盒、邮件还是其他方式,每一个建议都可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这不仅是对陈俊清个人的尊重,更是对全体公民参与国家治理的广泛认同。
作者:尹灵欣
推荐阅读: